113年9月27日
桃園市結構工程技師公會
『大師系列講習會(二十八)-運用多尺度技術進行山區道路邊坡安全維護工作』
一、主辦單位:桃園市結構工程技師公會 學術委員會/服務委員會
二、日 期:民國113年 9 月 27 日(星期五)9:30~ 12:00。
三、地 點:1.桃園市桃園區三民路三段180號4樓之二(公會會址)
2.google meet線上視訊會議
四、對 象:本會全體會員
五、講習目的:為強化本會技師執行結構安全評估業務之專業能力。
師資簡介:王淳讙 助理教授
學經歷:美國華盛頓大學西雅圖分校(University of Washington, Seattle)土木工程博士
現任:中原大學土木系 助理教授教授
課程簡介
台灣地形多山,受地震、強降雨和人為因素等影響,山區邊坡滑動問題頻發,威脅道路安全。為保障桃園市復興區山區道路的安全,提出了一套多尺度技術的綜合安全維護方案。這套方案整合了先進的監測技術和雲端管理系統,旨在提供全面的預警和維護能力。
台灣地形多山,受地震、強降雨和人為因素等影響,山區邊坡滑動問題頻發,威脅道路安全。為保障桃園市復興區山區道路的安全,提出了一套多尺度技術的綜合安全維護方案。這套方案整合了先進的監測技術和雲端管理系統,旨在提供全面的預警和維護能力。
首先,在大尺度方面,我們運用了衛星影像和人工智能(AI)技術,對山區進行全域監控。通過AI辨識異常地區,定位可能發生邊坡異常的區域,實現了從宏觀上對潛在危險的早期預測和監測。在中尺度方面,採用無人機航拍技術對異常區域進行詳細調查和記錄。無人機能夠迅速覆蓋廣闊的山區,拍攝高解析度影像,並建立3D地形模型,提供精確的視覺數據支持。我們可以通過這些數據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評估,識別潛在的風險點和變形跡象。小尺度技術則聚焦於道路設施的細部監測。我們安裝了裂縫玻片來檢測道路設施的微小裂縫,並運用了無線感測網路(WSN)進行即時監測。這些感測器能夠提供實時的變位和傾斜數據,使我們能夠迅速發現和應對邊坡的細微變化,防患於未然。此外,我們建立了雲端平台,整合了各類政府OpenData資源,形成靜態和動態資訊的綜合資料庫。這個平台不僅可以提供日常資料查詢和環境變化警訊,還能記錄和管理多尺度空間數據,為未來的分析和決策提供依據。
這套多尺度技術的綜合應用,不僅提升了道路安全,通過提前預測和快速反應,我們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邊坡滑動對道路和行車安全的影響,確保山區交通的順暢和安全運行,以及提升管理單位對於山區道路養護管理成效。